图1:40倍成像气泡,图2:40倍成像细胞;
图3:100倍成像气泡,图4:100倍成像细胞;
图5:200倍成像气泡,图6:200倍成像细胞。
细胞消化、传代、接种等操作,尤其细胞冻存时,为何均需要缓慢操作,避免产生气泡呢?
看完上述不同倍数成像的气泡及被气泡包裹的细胞,你是否有新的感悟呢。
第一、气泡为何产生?
a、有气体进入液体,不"溶解"所致。
b、气体快速进入液体,还未充分溶解或排出所致。
c、特殊处理或操作后,形成的“气包水”,或者“水包气”的形态,并维持这一状态。
d、密闭体系,液体外排速度过快,大气也快速进入体系内,竞争排放或溶解形成的气泡现象。
第二、细胞操作如何避免气泡产生?
a、小体积吸取液体(培养基或试剂材料)或移液,避免产生大量气泡。b、缓慢充分吸取液体,不给气体进入移液器枪头的机会。例如:用100ul量程的移液器,调整50ul刻度,从500ul的药物母液中吸取50ul操作的移液操作如下:先排出移液器的气体(排空气),再枪头插入药物母液液体1/2总体积处,缓慢吹打后,充分吸取药物,并缓慢加入待稀释的无菌管内。而不是用200ul或1ml量程的移液器,调整50ul刻度,插入液体内再排空气,快速吹打或吸取操作。c、特殊处理或操作后,形成的气包水,或者水包气的形态,并维持这一状态。第三、气泡产生了如何解决?
a、常规中型培养体系内(500ul-5ml),少量气泡,随时温度或时间的变化,会自然消除,不必担心。b、小体系中(500ul以下,或微孔板)的气泡,需要使用更小装置或耗材吸取。例如:96孔细胞培养板给药时,产生了少量气泡,成像时会对焦不准,或造模时影响。需要使用200ul或100ul量程的移液器,调整到小体积(10ul),再套上10ul的枪头。用10ul枪头接触孔板内气泡的表面,缓慢吸取气泡。待气泡吸进10ul枪头内时,再缓慢将枪头内的液体排到孔内(避免体积或药物量减少,而影响实验)。最后弃掉枪头(内有吸出的气泡)。细胞爬片,盖玻片等操作时常也会产生气泡,解决办法同此。c、大体系或超大体系的液体混合或排放(5ml以上),在混合前,尽量先“排空气”操作,再混合。例如:将密封的500ml H-DMEM培养基分装成45ml/管。无菌操作开盖后,用移液管吸取分装到50ml离心管内,而不是倒置培养基瓶,向50ml离心管内大幅度倾倒(小幅度倾倒,无气泡也可接受)。移液管吸取这一操作,其实起到了“排空气”的作用。